泛亚电竞

全国咨询热线

400-123-4567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推荐产品
联系我们

泛亚电竞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手机:13800000000

咨询热线400-123-4567

扬州最新报道!宝应泛亚电竞氾水镇

发布时间:2023-09-18 11:26:35人气:

  【扬州地名文化遗产览胜】系列报道(十):氾水古镇篇(上)小桥流水 岁月静好

  氾水,源于汉末,始建于唐宋,时称范水集,元代称范氏寨,元末沉于洪水。现今的氾水镇建于明朝初年。氾水濒湖临河,明清运河繁忙的漕运船队由镇旁经过,优越的地理环境,便捷的交通运输,使其经济发达、商贾云集,深厚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。

  民国年间,氾水镇有一百多家商号和近二十爿钱庄。据史载,解放前该地“运销上海、无锡、天津等地的稻麦每年有数十万担,实为苏北六大镇之一。”民间有一首童谣流传至今:“金氾水,银宝应,铜打的高邮,铁做的界首”,可见氾水昔日的繁华。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》载:“明洪武年间称宝应南三十六里有新镇,万历年间开宏济河,建汜水闸,镇以闸名。”建国后为汜水公社、汜水乡;2000年与韦镇、石桥、汜光湖三乡合并,为氾水镇,2002年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复名为范水镇。从2012年5月1日起,恢复为氾水镇。

  氾水镇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、国家卫生镇、江苏省文明镇、江苏省重点中心镇、江苏百家名镇等荣誉称号。

  氾水镇之名,具有深厚历史渊源。古镇隔着运河西南方有一片湖荡,东西长30里,南北阔10里,名曰氾光湖。历史上,宝应境内从古泻湖逐渐演化为淤浅,最终形成洼地平原后,残留下了一些小型的湖荡和沼泽湿地。宋代之前,邵伯至宝应之间的运河由断续的湖泊和河道构成,往来船只多从湖道中穿行。南宋建炎二年(1128)黄河夺淮后,淮河失去入海水道,上游的来水蓄积在洪泽浦,最终汇集成为今天的洪泽湖。沿运河南下的诸多小湖也扩大为邵伯湖、高邮湖等诸湖。这些湖多为悬湖,遇到淮河发洪水,便会漫过东大堤涌进低洼的里下河平原,一路滚滚东泄入海,良田被淹、百姓罹难。

  宋真宗、光宗时大筑漕堤,古夹耶河潴水渐多,始有氾光湖。后来,淮河入海故道为黄河所夺,泥沙淤高,泄水不畅。每逢发洪水便决口泛滥,造成宝应境内的湖荡水面大增。至明隆庆年间时,境内已有三荡九湖,氾光湖为其一;至清末时,境内尚有八湖,氾光湖仍在其中。后来以刘堡为界,临近宝应城的水域取名宝应湖;南面的水面区域仍称氾光湖。

  明代,氾光湖为漕运必经之地,却因湖广风大浪高,漕船常遭漂没。明代实施河湖分隔,使得运河航运逐渐渠道化,漕船从此不在湖中航行,安全有了保障,同时也为沿运河村镇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。氾水镇便由此诞生,它既因地理位置靠近氾光湖,也因在历史上多水而得名。因为“氾”字还有大水漫流、淹没泛滥的意思。

  历史上,在湖荡区曾经有过一个乡镇,名叫氾光湖乡,2000年合并到氾水镇。据称,原氾光湖乡便是由围湖、围荡而“围出来的乡镇”。在一条条圩子的重重阻隔之下,氾光湖“温顺”了许多,确保了一方平安。

 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,氾光湖其实就是宝应湖,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所用的称呼不同。据当地志书记载,氾光湖所在的区域是“南至大汕子隔堤(宝应湖与高邮湖分界线)、北到北河口、西抵金湖的一方面积约5万亩的水域”。当地人至今依然将这片水域称为氾光湖,这既是一种乡土文化的延续,也旁证了“氾光湖”这一古地名的存在。其实,不管叫氾光湖也好,称宝应湖也罢,广袤的湖水作为一种文化元素,已经深深嵌入到了这一方土地之中。

  氾水为宝应最大的城镇,也是大运河扬州段的著名古镇之一。汉代这里已有村落,明朝洪武年间建镇。嗣后由于屡遭淮河洪涝灾害,于万历年间北迁于现址,更名为氾水。

  氾水繁荣,与大运河息息相关。当年,氾水因是邮驿故道、漕运必经之地,官舫贾舶由此进出。加之盛产稻麦和水产,因而商贾云集,实在由不得它不繁荣与昌盛了。那时的运河堤道上,车马如流,络绎不绝;大运河上,帆樯林立,百舸争流,纤夫们哼着高亢激昂的船工号子,好一派上河景观。而这些,恰与古镇的下河里粮船渔艇云集、市井繁华喧嚣的热闹场面遥相辉映。

  氾水,因傍运河而生便与之有了一脉相承、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。许多发生在当地的历史故事和传说,就沉淀在千年运河的河床里。站在位于古镇口的六角亭下,放眼望去,只见东西朝向的大街小巷密布,巷道两边茶馆、酒楼、当铺、钱庄、商铺林立。卖渔具网叉的、卖锚链船篙的,还有酱醋坊、铁匠铺等等。再看那鱼市、柴市里人头攒动,喧嚣鼎沸,真个是坊坊悬旗,店店挂幌。对此,古人有诗云:“渔家舟满载,柴市樵夫碌。泛光夕照后,月皎夜渡忙。”此诗犹如一幅水墨长卷,形象地描绘出了古镇的街市盛景。

  历史上,运河沿线流传着一首民谣:“金氾水,银宝应,铜打的高邮,铁做的界首”,道出了氾水曾经有过钟鸣鼎食的一段辉煌。繁盛时期的氾水,有100多家商号和近20爿钱庄,为苏北六大重镇之一。

  “古镇闲地少,砖桥小巷多。”氾水历史久远,巷子多:官巷口、当典巷、财神巷、轿子巷、如意巷、牌坊巷等等,不一而足。巷口头上依稀有砖砌横匾,大巷上的叫“紫气东来”,小巷上的叫“青云直上”。

  明代后期氾水的城镇已基本形成,与运河构成了“凹”形商业区。酱园坊、槽坊、茶食坊,磨坊、染坊、豆腐坊等等应有尽有,可谓是“列市带贵,商贾竞至”。至清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年间,又与运河平行疏浚了一条3000米的市河,河上建有迎秀、三元、聚园三座桥。镇上私家园林众多,巷道小桥密布,市河流水淙淙。正所谓:“下河两岸店铺陈,出门须要划子行。”整齐的石驳岸道和沿河垂柳更加增添秀色,真是好一幅明媚市井图、水乡风俗画。

  唐代诗人储嗣宗有《宿氾水》一诗,描绘出了古镇当时的景色:“行人倦游宦,秋草宿湖边。露湿芙蓉渡,月明渔网船。寒机深竹里,远浪到门前。何处思乡甚?歌声闻采莲。”这首诗为后人提供了如下几处史实:1、早在唐代便已有了氾水村镇;2、当时村子就坐落在运河西侧的氾光湖边;3、当地妇女普遍纺纱织布;4、此处盛产莲藕和各色湖鲜。

  相传清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,龙舟行至氾水,听闻“金氾水”之名,便欣然登岸。看到古镇繁华异常,百姓安居乐业,一派太平盛世,不由龙颜大悦,御笔题写了“氾水”镇名。从此,氾水名声大噪,传闻四方……

  沉浸在氾光湖下的旧镇和静躺在运河堤下的汉魏古墓群,诉说着氾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存。

  然而不知何时,并非繁体字的“氾水”却被改成了“范水”。据说有两个原因:一是字难认;二是电脑打不出来。然而此种解释实难服众。另外,“氾”还是一个姓氏。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叫“氾胜之”,曾写有《氾胜之书》十八篇,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之一。书中记载和总结了黄河流域、关中平原一带农业生产的科学著作。难道也要因此将“氾胜之”硬改成“范胜之”吗?

  “氾水”这个地名,是大运河扬州段水文化历史的见证。若改成“范水”,则至少氾水镇曾经有过的600多年历史将荡然无存,人们只能当作是大运河沿岸又多了一座刚冒出来的新城镇而已。更何况“范水”二字何解?是模范的水吗?或是在防范着水吗?今天,全国各地不少名城古镇已经陆续恢复原称谓,这是尊重历史、尊重地名文化。

  令人欣慰的是,人民政府顺从民意,行文规定:从2012年5月1日起,将范水镇的“范”,恢复为“氾”字,以充分体现“金氾水”的历史风貌。此举深得民心!

  汩汩流淌的千载大运河,屡次废兴的600年古镇,青石板铺就的水乡老街,无一不在默然述说着厚重的“氾水旧事”。游人渡步在古镇老街,恍惚遁入历史的时空,在氾水的昨天和今日的廊道里穿行……

  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。军阀袁术,字公路,当时占据淮南,欲与徐州刘备相争锋,是吕布化解了这场战争,这就是《三国演义》中著名的“辕门射戟”故事。

  当时,无论权倾一朝的董卓,还是位极人臣的曹操,始终不敢篡位称帝。而袁术自从江南孙策处得到传国玉玺后,顿生不臣之心,僭号称帝。时人莫不认为他是冒天下之大不韪。袁术称帝之后横征暴敛,穷奢极侈,造作无端,而民兵却饥寒交迫,乃至百姓相食,惨绝人寰。

  后来袁术先是被吕布打败,后又被曹操击溃,走投无路,跑到灊山去投奔其部下雷薄和陈兰,却遭拒绝。出于保命的需要,袁术将帝号归于袁绍,前往青州投奔侄子袁谭。曹操哪里肯放过他,指挥刘备、朱灵围堵追击。最后,袁术弹尽粮绝,坐以待毙,吐血而亡。

  民间传说,袁术死后,其家人扶灵柩投奔庐江太守刘勋,途经氾水,时值盛夏,尸体腐臭,只好草率安葬。

  史载,袁术于建安四年六月死于江亭(今安徽淮南市),收殓于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其子袁胤、女婿黄猗扶棺柩弃寿春投庐江太守刘勋。当年腊月,周瑜破庐江,袁胤及其家属部下等三万余人全部被俘,此后本地转属东吴。然而,至于是否袁术的儿子和女婿将其棺迁葬于宝应境内?史无记载,故不得而知。

  清宝应学者刘中柱在《宝应名胜纪略》中说:“氾水镇南数武,高埠临河隈,相传为袁术墓。有河夫挖土帮堤,深三四尺,见砖门,垂首望之,内有铁棂,空而黑,不知其几何深?”清刘宝楠《宝应图经》云:“闻父老云,数十年前城中没河,至县治后,掘得一铁棺,上有字曰袁术棺。”上述这些说法均有待商榷,盖因袁术死在淮南,而其墓却葬在数百里外的氾水?这的确是一件千古存疑的谜案。

  有史学家称,建安初年,曹操假汉帝之名委任陈登出任广陵太守,首府先设淮阴,后迁至射阳。这证明当时袁术占据淮南称帝时,射阳、平安县(今宝应)还不是袁术的势力控制区。因此,袁术棺材不可能埋葬在敌方的领地宝应县境内。不过,也有人提出另一个设想:周喻破庐江后,袁术其子袁耀被俘到东吴,后在吴国当官,袁耀的女儿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为妻。后孙奋封为齐王(封地武昌),此时的袁氏家族又开始抬头。加之此前宝应县已属吴国,如果袁术确是后来迁葬于氾水,也并非没有可能。

  1958年,宝应艺校师生曾对氾水镇南一处汉代古墓群进行发掘,记载如下:“古墓群在镇南300米处,紧靠运河东堤坡下,一排排坐北朝南。一号墓长13米、宽5米,有墓道与前后室,全部为花纹砖建造,石门刻车马图案,皆汉代风格。墓卷顶已被破坏,尸骨无。陪葬物凌乱不堪。”此次挖掘,出土了一批汉代文物,分别送南京博物院、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北京历史博物馆,经专家鉴定是汉墓,但不是袁术墓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,氾水镇南一带曾出土多座汉魏六朝古墓,这里可能是古平安县汉墓群的一部分,估计在隋炀帝开大运河时古墓已被挖掉了不少。但其中的二号墓并未全部发掘,而是按有关部门要求,土掩护封。由此看来,袁术墓的真相只有等待这片古墓群完全发掘之后,或可破释这一千古之谜。尔今,且让其继续沉眠于大堤之下,侧耳听闻千年运河的潺潺流水声吧……

  俱往矣。饱经了历史的风霜雪雨,如今的氾水早已消失了往昔的雍容与华贵、喧嚣与恬静。只有在老人们追忆的述说中,还能体味到那份“枕河入梦酣,听雨宁静安”的感受,遥想当年商贾云集、车水马龙的繁华。这里曾经显现过的“清明上河图”美景,也最终留存在了泛黄的历史典籍之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推荐资讯